top of page

台灣樂士錄——人物系列專訪

刊登時間:2021.06.04

捕捉繆思發聲的瞬間・本格派錄音師—王家棟

王家棟是流行音樂圈數一數二的資深錄音師之一,他用敏銳的耳朵與豐富的知識經驗為後盾,讓錄音室發生的每個聲音被妥善清晰捕捉,留下最好的姿態。錄音師不只收錄聲音,更是紀錄了音樂誕生的瞬間。

一把鑰匙轉開音樂之路

灰白相間的長髮紮著馬尾、帶著眼鏡、白色T-shirt與牛仔褲,一身俐落的王家棟,全神貫注地聽著錄音室傳來的聲音,在控台調整旋鈕後再反覆細聽著,不厭其煩地重複著持續近40年的動作。鏡頭之下,他翻開記憶的抽屜,梳理了從業至今的脈絡。

 

台南空軍眷村出生,高中時就讀屏東的學校並擔任軍樂隊小號手,因為音樂,硬是把高中讀成四年。當時,樂隊老師把音樂大樓的鑰匙交給他保管,王家棟因為這樣玩遍裡頭的樂器,建立了樂器聲響的印象;第二位樂隊老師帶他聽古典樂、了解音樂脈絡與樂理;又因該位老師之故,認識第三位老師與他的小型交響樂團,擴大了王家棟的音樂感知領域。

 

當同儕都在聽流行歌,大街小巷傳唱著〈梁山伯與祝英台〉時,王家棟則是醉心於古典樂;為了樂隊要參加校外的比賽,上課都忙著翻譜找曲編曲;高三時,因為一場歡迎音樂會的需要,王家棟貢獻了一首處女作—銅管重奏曲,為青春留下見證。

中國龍現身

考進文化大學音樂系的王家棟,曾向翟黑山學過編曲,後來轉學到淡江大學圖書館系就讀。為了不再延畢,轉學後第一年把四年的學程認真讀完,過著學校與書店兩點一線的往返生活。隔年文化大學學弟陳揚邀他一起組團,讓古典院派的王家棟瞬間變成一名ROCKER。

 

1960年代,搖滾樂已在台灣生根長出枝枒,年輕人組團翻唱西洋歌曲的風氣盛行,Combo Band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王家棟搭上這股熱潮與鍵盤蕭唯忱、吉他黃東平、鋼琴兼打擊的陳揚、主唱張綱賢與負責小號的他,組成一支野心極大的樂團—中國龍。中國龍樂團活躍於1973年~1974年,「原本打算要做當時的非主流音樂,像Punk、Motown等等,後來發現我們做不來,才將方向轉為Pop,以Chicago合唱團為學習對象。」剛開始試著做出原創曲但成果不佳,後來樂團就唱著陳揚重新編曲、穿著Pop外衣的中國民謠登台獻聲。獨特新鮮的呈現,引來進錄音室與上電視台節目等演出機會。

 

「因為中國龍,我第一次進錄音室,錄音師就是徐崇憲,不過當時彼此都不認識。」

 

在無法取得共識下,大學畢業後樂團就解散了,這讓王家棟很不甘心,於是他又組了一支Jazz Band,向翟黑山借譜、跟「救世傳播協會」(註1)借場地,進行8個月的團練。當時彭蒙惠(註2)不但將禮堂出借,還把鼓組與音箱一起讓王家棟使用。

 

「那時禮堂經常有菲律賓樂手來,其中有位吹薩克斯風的Ben Rigor,我們都叫他Uncle Ben,練習時他會在旁邊跺方步聽。有天他終於受不了,拿著Soprano Sax對著我們說:『Listen! Let me show you. It should be like this.』就吹了一段,我們聽了滿頭疑惑:『奇怪,他吹的都沒有在拍子上呀,為什麼那麼好聽?』因為當時的我們不懂Jazz,不明白Syncopation的重要。」

 

Uncle Ben的示範一槍斃命了樂團,還沒演出就解散。經歷兩次組團的挫折,讓王家棟省思著未來該怎麼走。

發現自己的路

郭美貞是台灣第一位享譽國際的管弦樂指揮家,1967年贏得國際音樂大賽指揮首獎而聲名大噪。1979年郭美貞應國泰集團之邀,組織了「台北愛樂交響樂團」,那時王家棟就擔任她的助理。

 

「國泰要蓋一間練團室給樂團,郭美貞就提出練團室需要錄音功能的請求。我就想:有錄音室就需要錄音師,玩團時流行樂需要錄音師,現在古典樂也要,錄音師一定非常搶手,我可以走這條路!」

 

他想起了玩團時和人交換唱片的回憶,「忘了是Eagles合唱團還是Chicago合唱團,唱片封套寫著:這張專輯是在Rocky Mountain上的錄音室,樂團在山上住了六個月把專輯琢磨出來的。」他細讀文字後錄音室有了憧憬;再加上年少時看著Beatles的影片,裡頭John Lennon與Paul McCartney在錄音室哼哼唱唱、刷下和弦後一首歌曲就誕生的畫面,讓他對錄音室有更深的嚮往;當他聽到郭美貞的請求後篤定了目標,決心大步邁進。

為目標啟程

當時台灣沒有系統化的錄音相關教學,只有師徒制。直到90年代出現了日本來台進駐的「台北傳播藝術學院」(註3),陸續才有相關學習管道。

 

王家棟捨棄當學徒,選擇海外求學之路。那時資訊不發達,他常跑到南海路的美軍新聞部,翻閱著簿子找學校卻始終找不著。當時要以留學生身份出國得就讀教育部認定的學校才行,於是王家棟心生一計:先把自己合法弄出國,再到當地想辦法。

 

為了出國,已經是大學助教的王家棟,白天忙著校務、晚上進修電子課程還得一邊學習英文。一年後,收到剛好及格的托福成績並取得美國入學資格,順利達標出國。

 

「我來美國才發現錄音學校真的不好找。後來翻報紙看到有錄音室主辦為期2~3個月的研習會,不過沒有證書;沒有證書,很難跟家人交代出國的原因,於是又開始找學校。最後找到舊金山與紐約的大學課程並同時寄出申請書,最想去的紐約還沒回覆,舊金山的先來信通知錄取,最後在時間壓力下前往舊金山就讀。」

 

待在舊金山兩年,學了錄音還有音樂相關的法條、理論與好萊塢音樂環境等等的課程,與錄音相關的不多,「事後回想,那是偏向培養製作人的課程。製作人需要懂錄音嗎?要!製作人必須知道聲音的各種面向與技術,才能替聲音的內容與呈現做把關;你看經典專輯裡的音樂是如何影響後世的,所以很重要。」

 

完成舊金山學業後,趁著還有六個月的簽證期限,王家棟繼續研習課程,前往Aspen的音樂營,開啟了令他收穫滿滿的學習之旅。

 

因為有音樂家示範演奏的課程,所以音樂營設有錄音的科目。在上課氛圍輕鬆、學員少與講師們友善又樂於分享的情況下,讓王家棟鼓起勇氣使出畢生所會的英文,一口氣地把錄音的疑問全部傾吐與講師們討論;且講師們各有專長,會旁聽其他講師的課並交互詰問,因此他又額外吸收其他知識,受益良多。為期三個月的音樂營,滋潤了王家棟對錄音學習的渴望。

職涯起端:麗風錄音室

染上思鄉病的王家棟,音樂營結束後就直奔回台。抵台後經由唱片圈朋友陪同下開始找工作。第一間拜訪的就是麗風錄音室,他拿了課堂錄音作業給徐崇憲聽。只見徐先生點了幾下頭、嗯了幾聲後跟他說:「王先生,你先回去陪母親,休息夠了再上來台北。」結果在台南的第三天,王家棟接到麗風的通知,希望他趕緊北上。

 

1983年9月28日是王家棟入行的日子。那天領著行李走進麗風大門,得知徐崇憲為他準備了住宿房間還裝了冷氣,感謝之意無法言喻;只是沒想到自那日起,他與徐崇憲就日夜不停交替地錄製唱片,等他有空步出大門時已是60天後的事了。

 

被譽為是「台灣Abby Road」的麗風錄音室,與校園民歌同年誕生,無數經典專輯如李泰祥《鄉土・民謠》、齊豫《橄欖樹》、羅大佑《之乎者也》等都在此錄製;電影《搭錯車》上映後,台灣流行音樂出現了嶄新樣貌,唱片開始業蓬勃發展之時,麗風更參與了鄭怡《小雨來的正是時候》、薛岳《搖滾舞台》等專輯問世,在台灣流行音樂史上有著不可抹滅的重要地位。徐崇憲一手打造的麗風錄音室,1980年代在業界還有「製作人訓練班」的封號。徐崇憲會把每個製作人的優缺點默記在心,不少知名製作人還是初出茅廬的新手來到麗風錄音時,他會在旁溫和地提醒不要犯哪些錯,受過他的照拂。

 

剛進錄音室時只懂得按下Record和Stop的王家棟,提到光美唱片製作人于仲民也教他了很多技巧。在麗風三年的歲月裡,在徐崇憲身邊學習著錄音的細枝末節外,還發生了警惕他一輩子的兩件事,每每回顧仍心有餘悸。

 

1984年薛岳推出首張個人專輯《搖滾舞台》,是台灣搖滾樂的經典專輯之一。「那時還是類比錄音,我錄薛岳的時候不小心在音樂中間洗掉一拍。」面對這巨大的失誤,王家棟想著:付不起再找樂手錄音的酬勞外,還會流出不好的風聲造成麗風的傷害。最後他只好跟薛岳坦白。沒想到薛岳不但不生氣,還幫他解決,也讓王家棟和薛岳成為一輩子的朋友。

 

另一件事則是在錄李亞明與藍天使樂團的時候,他在拉線時粗心地把控台上的水杯翻倒了,嚇得他馬上打電話給徐崇憲,趕緊拆機器把弄濕的零件吹乾;只見徐崇憲先不疾不徐地向李亞明取消明後天的錄音,接著向鑄下大禍的王家棟說:「下次小心點就好。」這句話安撫了王家棟驚恐的心,不讓他剛起步的職涯因失誤而害怕前進。就此之後,王家棟不曾再犯任何一次失誤。

錄音室的過渡場景

早期錄音室型態,有唱片或電視公司自有專屬的錄音室,和鳴錄音室率先以工作室型態開業,接著佳聲錄音室、麗風錄音室、白金錄音室、雅弦錄音室等成立,後來捷奏錄音室、強力錄音室等陸續問世。

 

90年代的音樂市場,滾石與飛碟為兩大唱片公司巨頭。滾石大多在麗風錄音,飛碟則是在白金。那時的錄音混音師,如麗風錄音室—徐崇憲、王家棟、楊大緯;佳聲錄音室—游祥麟;白金錄音室—葉垂青、李士先、林正忠、鍾國泰;雅弦錄音室—陳建平、郭遠洲等;母帶後製則有孫仲舒等人,大多現今仍活躍在音樂圈,或錄音室已有第二代接手。

 

當時錄音混音分工模糊,有「混音師就是該張專輯錄音師」的狀況。直到錄音領域分工概念逐漸成熟後,才將錄音混音分開標註。

 

和鳴錄音室位在航道下,得等飛機過了才能錄音;沒有冷氣的錄音室,夏季時只有嘎嘎作響的電風扇吹著冰塊散熱,開錄時得先關掉風扇;見識過海外錄音室的王家棟,看到台灣錄音間的硬體與環境讓他很有感,「那時想:我真的要在倉庫裡工作嗎?但了不起的是,我們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做出令人感動、流傳後世的作品。」

錄音師的終極之路

音樂Music與女神繆思Muse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古希臘神話裡,繆思女神有九位並負責不同領域的藝術。當女神們有藝術的啟示需要給人們時,是用音樂當媒介進行教學與訊息的傳遞。過往,音樂只有在現場才能聆聽欣賞;現在,透過科技,錄音將音樂發生的瞬間存留,使旋律能飛揚到更遠的地方;錄音師是為了留存音樂而生的人。

 

錄音是把聲音抽象的說法或樂譜上音符,錄製成較具體的樂句、收整成能聆聽的音樂,錄音師是替前端工序做聲音整理的人;判別歌手樂手當下提供的聲音品質、統合錄音執行細項、與製作人溝通並提供合適的收錄聲音——是錄音師的工作內容,對聲音需具備品味的能力。

 

王家棟表示,錄音成為一門藝術的時間約莫才一個世紀,每次容納聲音載具的改變就是一次的大進化,不單只是類比與數位的差別;經由歷史脈絡了解各種載具的特性,明白聲音蘊含的時間感與生命力後,錄音師就會對聲音有更全面的理解。

 

「很多樂手在琶音時每個音都準準準,但樂手不是彈奏樂器的機器,需要有藝術性的展現;面臨錄音壓力時能發揮多少呢?我們在專輯裡聽到的游刃有餘,都是平常練習時就要超越100%才有可能。」透過科技,錄音師的確能替聲音做後製校正例如音準,但他反問:對歌手或樂手而言,這是真誠的聲音嗎?

 

時代的演進讓錄音門檻變低,宅錄大行其道,一台電腦就能做好一張專輯的情況下,還需要專業錄音室嗎?這是時代的叩問,也是一種選擇。錄音師需要具備哪些知識?「電子、音響、麥克風、物理甚至樂理都要,情緒管理也很重要。入行後當助理時生活作息就會與眾不同,想從事錄音的後輩請三思。」

 

永遠有機、沒有標準流程,是王家棟熱愛錄音工作的所在。2011年,當時年近花甲的王家棟,在完成錄音後喜悅地對自己說:「我終於會錄音了,而且是清楚明白為什麼與怎麼做!」近年來,他透過網路分享多年的從業經驗與心得,例如挑麥克風、收音位置怎麼擺等等的操作,「後來開始講解錄音的基本觀念例如Reverb,因為踏入業界時沒有人教我這些。」

 

對他而言,錄音不只是協助音樂人完成作品的工序,也是他的生活記事本,每拿起一張作品就想起它的故事,用聲音如實記錄一件件日常。沒打算退休、保持對好聲音的渴望、永遠認為下一張作品會更好,他是被繆思女神選中的訊息保存者—王家棟。

註1、註2:彭蒙惠,為美國出生的基督教傳教士與教育家,1962年在台灣推動英語教學,為《空中英語教室》雜誌創辦人暨「救世傳播協會」創辦人之一。

註3:台北傳播藝術學院(TCA,Taipei Communication Arts),是日本東京傳播藝術專科學校(TCA,Tokyo Communication Arts)的台灣分校,在2009年9月在台正式開課,為台灣第一間提供流行音樂教育的技職進修學院。

 

 

 

王家棟

職人位置:錄音師,專精於錄音、混音、母帶後製工程

 

經歷摘要:

1951年 台南出生

1983年 加入麗風錄音室,開始從事流行音樂錄音工作

1991年 成立巴洛克錄音室

2015年 以專輯《海風的牽引》榮獲第26屆金曲獎「技術類—最佳演奏錄音專輯獎」

2016年 以《長橋》專輯之「主要母帶後製」入圍第27屆金曲獎「技術類—最佳演奏錄音專輯獎」

2018年 以《鍾興民作品集》專輯之「主要母帶後製」入圍第29屆金曲獎「技術類—最佳演奏錄音專輯獎」

2019年起 開始著手籌劃相關錄音技術教學分享

2020年 以專輯《鍾興民作品集 Initial Value》榮獲第31屆金曲獎「技術類—最佳演奏錄音專輯獎」(主要錄音人員:李岳松、王家棟)

2021年 以專輯《得力量 pulu'em》入圍第32屆金曲獎「技術類—最佳演唱錄音專輯獎」(專輯弦樂錄音)

 

 

 

曾參與過的錄音專輯與藝人摘要:

姜育恆《什麼時候》、薛岳《搖滾舞台》、李亞明《透明人》、齊秦《狼》、張雨生《一天到晚游泳的魚》、陳小霞《大腳姐仔》《哈雷媽媽》;鍾興民、林志炫、張惠妹、劉德華、陳奕迅、辛曉琪、張信哲、蘇慧倫、林憶蓮、邰正宵⋯⋯等等。

**若非許可,請勿節錄轉載**

文字:喵妮卡​

出品單位:社團法人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技術發展協會(TMTA)​

文字專訪連載​處​ ​

第一篇 ​ https://reurl.cc/W3RaLx​

第二篇 ​ https://reurl.cc/dGLz0g​

第三篇 ​ https://reurl.cc/qgrzd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