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 The Creative act: A way of Being.



因為好奇心驅使想要解開心中疑問,成為閱讀起這書的動機。感謝上天的安排,在忙碌的趕稿期裡讓我還保有一點空間能擠出些時間看這本多達408頁的文字書,帶著喜悅,竟然五天內花約6小時完食。

以視覺設計角度來說,圓形堪稱是完美無敵的存在,封面設計大大的圓形圖騰,依據圖案聯想可能會得到「CD光碟片」答案,但站在此書內容探討大量的思想觀點之下,我更認為這圖案是西方文化裡象徵太陽或至高無上的神祗意涵,呼應內容的靈性啟發,雖然簡單但深具意義。

感謝譯者,看完之後認真覺得這書很不好翻,藉由他耐心流暢的轉譯,使我在閱讀中得到愉悅外還能貼近作者的思維。作者以溫柔寬容的口吻、祥和飽滿愛的姿態、客觀的眼光將巨大的概念,條理清晰的轉換為文字後,透過一個個篇章,循序漸進地、依量裝盤地分享想法,讓讀者舒服進食;優美樸實不矯作的內容,讓我的手也停不下來的紀錄值得反覆咀嚼的文句。

「如果我們選擇分享自己創建的事物,我們的作品就能循環,成為別人的源頭材料。」

關於「創造者」,作者認為每個人都是,不局限於社會運作上標籤定義,原因是,我們每天都過著不一樣的生活,每天的舉止行為選擇都在「創造」屬於個人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因此創造力是與生俱來的。不能否認的是台灣傳統社會觀念、家庭與教育體制在無形之間賦予的限制:重男輕女、填鴨式教育不鼓勵思考、不允許獨特、對失敗的接受度低、期待他人肯定證明自我存在價值、比較性打壓心理等……都是扼殺創造能力發展的原因之一。要如何從原生家庭或社會既有設定中突破設定,讓「創造」得以自由發展構成藝術,從翻轉概念,行動落實開始。

「想像沒有限制,但實體世界有,作品存在於這兩者中。」

「藝術家正是因自我表達而完整。」

「才華,是讓想法透過你表現出來的一種能力。」

連接靈魂與感知力、持續學習、願意實驗、不害怕失敗的接受各種可能,海納百川的欣賞理解各式各樣觀點,不帶偏見的聆聽、觀察、吸收、反芻,打開自我的敞開對事討論;反覆練習,在符合工業標準之中找到無限的詮釋方式;因為自由,因為理解限制,反而能打破框架。

「紀律是時間的和諧關係。想要釋放出實踐與創作偉大的藝術,一個要素就是管理好你的行程與日常習慣。」

「捷徑不存在。正是透過有意的行動與重複,我們才能獲得更深刻的洞察。培養耐性很像培養感知。」

「如果作品不能表現你是什麼樣的人,不能表現你的生活,它怎麼可能得到能量呢?並非所有的作品都需要創作者大量的時間,但它們確實需要創作者的生命歷程;創造的能量在於創作之前的長久歷程,而非創作的行動中。」

「這是一個共生的循環,文化啟發你,告訴你,你是誰,而你是誰則啟發了你的作品。你的作品在反哺文化。」

「藝術才能主要是學習與培養出來的,而非天生。磨練你的技藝,這是為了尊重創造。」

以上摘錄,我只能點頭如搗蒜,除了認同也有體感證明。

作品是先感性本能的無限創造,後理性邏輯整理的結晶。閱讀時最開心的書中還提到了「編輯」的概念與重要性,「編輯能力」是品味的展示,以客觀平衡全觀的方式看待作品,進而整理統整,在保有作品的本質意念下去蕪存菁,讓藝術家/作品有了連接外界的奈何橋。Less is more,恆久不變的鐵則。

「只有當不完美之處妨礙了我們分享最貼近內心的事物時,它們才會變成真正的障礙。」

認真生活,活在覺知裡,清楚品嘗每一天都是精彩的可貴。不要浪費成為人的機會與難得。一定要堅信:我的存在是必要的,絕對不是多餘或無用的,我是有價值的。生命絕對有選擇。

看完這書,讓我更篤定自我與人生的實踐方向,獲得無可計數的能量勇氣,用新鮮的眼睛與好奇心感受世界,樂於投入生活每一刻,內心大喊:健康活著真好!

Comments


感謝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