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原棒協關懷盃30年


在關懷盃活動執行監場的四天裡,總是忙裡偷閒著幾分鐘,安靜注視著那壯麗延蔥綠山巒、藍天白雲相伴的自然景色讓心清定,瞇著眼帶著微笑、目光再游移至在嫩綠草皮上奔跑暖身的野球少年,喊聲、跑動、練習,為等等上場比賽身準備,感覺真好。



​自2012年開始以「志工」身份參與原棒協關懷盃活動,今年剛好12年,透過這次「心得」一次整理這些年參與感受與觀察。

「回饋家鄉、關懷基層」而誕生的關懷盃三級棒球比賽,比賽球隊以原住民族為主,輪流在花東地區舉行,第一屆1994年於花蓮舉辦,在今年邁入第三十屆。被賦予成家獨立之意的歲數「三十」,期盼內外在足夠成熟,準備好大刀闊斧地闖蕩日後人生,對於關懷盃而言是經營有方,里程碑達成。

為了建立「關懷盃」具體品牌形象,深化社會各方對其觀感、促進互動交流,原棒協從視覺工程開始重整,先將協會與關懷盃的標誌Re-branding,並將盃賽活動主視覺重新規劃,在2020年正式推出亮相;品牌的建立完整,不只是外觀硬體的視覺工程,還有內在活動精神被「有感」執行,因此現場活動的體驗很重要,執行者處理方式就是關鍵。有鑒於原棒協關懷盃參賽隊伍日益增加,需要引進更多志工投入與更精準分工有序的完成,2021年起明確將志工群分成活動組、交通組與監場組,引入專業落實該組任務。

志工們來自各行各業,犧牲假期休息時間或向公司請假,秉持著熱愛棒球、無私服務的精神,就是要來協助比賽順利,讓參賽小朋友放心快樂打球,且他們大部分是多次到現場服務,對關懷盃有認同感,彼此有著一定的合作默契。盃賽的全體工作人員,包含:協會會員、顧問前輩、行政人員、監場、裁判、紀錄與防護員等,無形間承擔著屬於關懷盃「體感」建立第一線,他們的服務與付出行為,一點一滴累積著參與者對關懷盃的感覺;如果關懷盃讓大眾很有感,我想上述的行動整合是加速有感的核心,畢竟秩序跟制度是讓活動被盛大、不可或缺的鋼鐵支撐。

擔任志工的12年裡,2017年開始到花蓮德興球場執行場務工作,在那之前往往是擔任活動主視覺、現場製作物等美術設計工作,與協會一起事前籌備。今年的關懷盃讓我忙得很過癮,美術設計與場務兼具,從8月底奔馳到活動閉幕。


我覺得「監場(場務)」是集保母、警衛、溝通傳達與監督角色於一身,微妙又複雜的小螺絲釘工作。今年執行監場特別有感(謎之音:你每年都很有感⋯⋯),如果我的行動服務被認同產生正面肯定,一切根源來自學生時代成為救國團假期服務員,長年帶領暑期寒假各式各樣的營隊活動,經由投入(實驗、犯錯、挫折)與學長姐提攜而累積大量的現場活動經驗,讓我有點底氣來應對。

「只要認真付出,就一定不會忘記」,那些活動經驗在日常職場不一定會用,處於遺忘健忘狀態,但一到現場或遇到了,內建記憶就會啟動而自然自動拿出來應付,例如:比賽進行間要維持足夠數量的礦泉水讓球隊與工作人員使用、防護員衝到球場內的通道維持清空、隨時留意觀賽民眾是否出現影響比賽進行的狀況、環境清潔等等。監場夥伴很棒,素質高、自動自發、彼此支援carry、熱心幫忙、遇事不推的樂於服務,只要交代一聲就會刻在心裡,不懂的都會問到了解為止,超優秀!更正,是我們的志工都超優秀!

每次監場也都會有意外的技能開鎖或成就達成,今年就有知道怎麼畫本壘到一壘的邊線、第一次穿上阿美族族服(感謝師母)等,也引領我看見「棒球」是如何在社會底層建立起一張溫柔呵護孩童青少年的保護網,默默地陪著他們茁壯;許多地處較遠的球隊依然需要資源持續注入,讓孩子們有辦法生活穩定與長大。

最近學習到對於傳承一款很美的解釋:「傳承就是年老的把知道的交給年輕的,年輕的吸收消化後,再把這些知道變成自己的,再傳給更年輕的,這個過程讓舊的有新的樣貌,而新的樣貌裡可以看見舊的痕跡與美好,如此繼續接力下去。」關懷盃接下來即將會面臨到的新議題:年輕協會會員如何對「傳承」有感,這和情感牽絆與族群文化認同有關。

謝謝協會的信任,願意提供舞台讓我可以在一場活動裡同時發揮平面設計與活動執行的作用,有機會持續磨刀練功,保持另類雙刀流身手,感恩!只要有人就會有江湖,「看破不說破」是修煉過的高級溫柔,最後再次狠狠地提醒自己:不要變成你討厭的大人樣。

「關懷盃」在參與人心中如果留有純然溫暖的能量,我想一定是有「愛」在裡頭。謝謝關懷盃,謝謝來參與的每一個你,謝謝一起共事的協會夥伴、志工、防護員、球僮等等,因為有你們的照顧包容、真誠相待,我的關懷盃才會精彩感動!



コメント


感謝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