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原聲探索_臺灣原住民音樂簡史

講師—徐睿楷(Eric Scheihagen),是資深臺灣流行音樂研究者,專精於戰後臺灣原住民的流行音樂脈絡,只因其長期缺乏資料的整理建立歸類,因此促成Eric的投入研究。日前在執行《台灣樂士錄》,需要資料搜索與知識背景建立時,經常閱覽Eric分享的研究資料,受益良多。






連續兩個週六共四小時的講座,真的不過癮,希望還有機會參與。

以下簡單分享有趣的事:


1. 〈再會吧心上人〉一曲當時走紅全臺灣,就是原住民歌曲流行化的代表之一,不但有原住民語,還有閩南語、華語、客家語版



2. 那一首我永遠只記得歌詞「你可以呀戲弄我⋯⋯」的〈可憐的落魄人〉,也是原住民音樂作品,當年也是傳唱全臺灣。



3. 一直以為原創是台語,著名的布袋戲插曲《醉彌勒》,前身是原住民為喝酒所寫的日本歌曲《愛愛一杯》,後來被填入閩南語歌詞翻唱(王炳源填詞、趙仲雄演唱),因為歌詞不雅被禁播。之後因為轟動全台的黃俊雄布袋戲《史艷文》中播出由呂金守填詞演唱的版本,使歌曲起死回生。


為什麼是原住民用日文譜寫的呢?就要回到日據時代了。



原住民音樂忽略、缺乏紀錄演變、資料考證,與作品散佈通路區域受限,大眾普遍印象停留在「古調」等文化傳承的音樂類型,而鮮少發覺別於「古調」類型,具娛樂功能的音樂作品,並很長期被自動歸在「世界音樂」分類裡。當郭英男的歌聲出現在1996年奧運的宣傳歌曲(不是主題曲)時,臺灣人意識到臺灣原住民音樂是具有世界魅力時,接著該年年底A-mei張惠妹推出個人首張專輯時,臺灣流行音樂圈(更甚華語流行音樂圈)裡,原民音樂魅力全面的在主流音樂市場被聽見接受。


搭乘時光機,回到日治時代,其實就有不少原住民創作的歌曲在當時的日常流通,例如有高一生以日語和族語譜寫的〈長春花〉,愛國歌曲〈台灣好〉等。細究起來,關於戰後到校園民歌全面興起的這中間,特別是如近期才逐漸被重視的樂手等製作端,還有很多故事等待挖掘與紀錄。只是,故事挖掘後,還需要縝密的記錄與嚴謹的考證,每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心血與管道進行。


關於歷史紀錄與考證的重要,我始終認為,唯獨客觀看待爬梳,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才會真正了解心中嚮往的解答,進而成為有根、有全面自我(土地)認同的人。

コメント


感謝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