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學術論文與原野調查結合,討論媽祖信仰的書籍,內容包含專有名詞解說、鄉野故事、民俗紀錄等,輕鬆好讀,挺有趣的。
被譽為「台灣第一女神」的媽祖,影響力與號召力說是「全台灣第一」應該不會有太多人反對,光是每逢農曆三月的「痟媽祖」:國家認證無形文化資產—台中鎮瀾宮大甲媽祖遶境至嘉義新港奉天宮進香,總是令人感動深刻的「粉紅超跑」競速之旅—白沙屯媽祖前往嘉義北港朝天宮進香,這兩個以信仰為基礎,動輒數萬人參與的宗教活動現象,讓政商、黑白與民間紛紛動員響應,不禁令人好奇:媽祖到底有何魅力?
看完這本書,讓我對媽祖的理解,不在只有是那位人間修練成神、慈化渡人、驅邪除魔的大愛林默娘女士(北宋人,西元960~987年),更是細數舉證所謂的顯靈事蹟,使其神格化形象更為具體親近。
依據此書研究,全台灣最早有媽祖廟的地方則是離島澎湖天后宮,時間可追溯到中國大航海時代之前—元朝忽必烈,在西元1280年要攻打日本,船遇颱風,女神顯靈,指引全員登澎湖嶼避難,隔年封媽祖為「天妃」,並在澎湖設置巡檢司而留下軌跡。媽祖信仰大量進入台灣的關鍵,與明鄭時期施琅帶兵攻打老長官有關,為此書封才有另一個溫馨提醒:慈悲看顧台灣四百年。
裡面還有收錄些鄉野故事,也足以證明中國神仙也有如希臘神話般有趣富人性的一面,例如:因為執勤公務、日久生情的大道公和媽祖而論及婚嫁,迎娶當天媽祖因故反婚,大道公惱怒但卻無法動道行比自己高的媽祖怎樣,於是只能在媽祖神誕時施法下雨,使其花容失色不再被其他神仙覬覦。媽祖也不甘示落,換大道公生辰出巡時,颳大風讓祂的星冠飛走,露出其頭頂癩痢,讓其他美女害怕失去興趣,衍伸「大道公風,媽祖婆雨」之說。從這則相愛相殘的孽緣神話,也像是現代寓言:女人要有能力,才能瀟灑生活。至於「愛不到就讓別人得不到」的想法行為,嗯~可以成熟點嗎?
海島國家台灣,四面皆海的地域環境,有助於媽祖信仰深根之外,人們對其慈力看顧的心理期待,讓祂從海神→雨神→農業神,近期更有登玉山主峰渡化山精鬼魅的紀錄(還不只一尊,新聞不只一則),一舉變成「上山下海都沒再怕的」全能女神,也轉換祂的靈力展現;為了讓自己更受女神庇佑保護,將稱呼擬親屬化和區域化,如:大甲媽、新港媽或九庄媽等等。
另外還有,宮廟修建時,會將神明寄宿在其他廟宇實屬常見,只是住在別人之後便不回家的也有案例。現由南投竹山連興宮供奉的軟身黑面二媽,原本是社寮北中宮的鎮殿媽祖,因修廟暫奉竹山連興宮,修繕完畢要請回時,媽祖指示北中宮已更名「武德宮」,便不願回駕而常駐連興宮。為此,武德宮在媽祖生日前10天,就要用神轎請祂回家巡視,因此有80年歷史的「回娘家探親」活動。BUT,我在網路搜尋到另一種說法:「是媽祖玩到不想回家(註1)」而有落差。
媽祖信仰在台灣深化的軌跡裡,佛教也幫了忙。如: 北港朝天宮媽祖,是1694年佛教臨濟宗禪師從湄洲朝天閣奉請過來的;麥寮拱範宮是臨濟宗純真禪師從湄洲祖廟佩奉;西螺福興宮的太平媽,是1717年臨濟宗明海禪師從湄洲攜來的「船仔媽」。爬文才知道,臨濟宗是漢傳佛教禪宗的五宗之一,為什麼他們要渡海來台時想奉請媽祖護佑,或許可從觀音菩薩與媽祖的靈性推測,書中有一則「媽祖廟觀音殿」補充,雖無直接證據但能滿足我的推測。
來自中國福建的林默娘從人升格成神,人們以祂為本,演變成華人地區重要的媽祖信仰,從祂在台灣發展的脈絡,預見文化、商業等等的多元影響。臺灣傳統社會長久以來,承襲漢人文化以父權為重的觀念,但是就在這樣的社會裡,媽祖信仰卻蓬勃發展,不能不說,這是父系社會對女性力量的認同,也是無意識中的兩性平衡。
《媽祖婆靈聖》,林美容著,前衛出版社出版,2020年4月初版
註1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299677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