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國際書展認識的書,歷經近半年像攀登高山的爬讀,終於完嗑這三百多頁的論文書。
依稀記得中國神話有這樣的描述:倉頡造字時,穀栗如雨從天而降、鬼在半夜哭泣。意味著文字的誕生讓人類開啟了文明新篇章,是翻天覆地的大改變,也象徵文字的寶貴。引用本書內容:「文字書寫能力是『實現人類完整的內在潛力的無價能力,更是必要的能力,書寫會增強意識。』」在「我思故我在」的前提下,書寫會讓審美經驗的建造更加美好,也是活出自我的具體實踐之一。
近年來,自詡為「不務正業又坐不住的六線平面設計工作者」,打造「視覺美」一直以來是主要的工作核心。雖然投身於美的事務領域,關於「審美」的認識卻十分淺薄,所知是零碎分散的無邏輯可言。透過筆者的論述,腦內像是歷經一場大冒險般,一口氣被人梳理出較完整的知識脈絡。
審美的成立是需要觀者心靈主要參與互動,而非單向接收;累積了價值、經驗與愉悅後,審美經驗才誕生。每一次審美體驗都是腦力勞動。
關於審美的能力養成,不只涵蓋感性層面的文化、歷史演進、社會脈動、科技、生活經驗與環境等,還包含神經學與心理學,在絕對的主觀之外但有科學的理性基礎。審美的誕生和藝術有關,而藝術的生成則是因為信仰儀式所需,所以,一切還是以生命為出發點。
引用書中所說:「真正『心理距離』範圍內的審美愉悅具有圓滿性、創造性甚至超越性。」適時的留白,反而可以更能清楚辨別心裡的感受。
書中申論了過往不被學者納入審美範疇—奇觀、沉浸、可愛與振奮,我對於「奇觀」的領受特別深刻。「奇觀」不但支持我對「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真切體驗之必需外,也呼應了欣賞的每場各式各樣文藝表演與作品,包含:音樂會、演唱會、舞台劇、電影、展覽……甚至我筆下的創作等,都是在期待一款專屬當下的特異景色來滿足我。
時代演進改變了審美意識。現在,「審美」面臨到的考驗,是因科技模組等被設定生產的「平均美」,使大眾對審美的麻痺疲乏、失去想像的創造力;而人類走過數千年的歷史遞迭,從對人的價值核心——君權神授的集權專制演化至今的去中心化,或許目前集體意識的最大審美值,關鍵詞是認同與真實。
每一次嘗試、每日生活等,都在打造獨一無二的人生奇觀。「審美」就在生活。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