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格外品的非虛構寫作

文字的功用不只是寫心得而已,特別是要把聽到的故事轉為文字,具有紀錄、考證的功能時,就進入了一個領域—非虛構寫作。


什麼是非虛構寫作?繕寫的題材有所依據,如:人物傳記、各式各領域專訪與遊記都是,能延伸到日常的電子郵件等。在這有所本的根本之下,怎麼讓人通順地閱讀、清楚文章脈絡與交代的事情並貼近事實,還得加入寫者的觀察結論,這不是「一人飽,全家飽」把自己顧好就行,儘管任何可以被稱之為作品或藝術的產物,最終都是個人的事。


喜歡聽故事的我,要怎麼把別人真誠純然分享的生命經驗,在不辜負情意之下化為可視可讀又不歪樓的文字呢?「歡喜做,甘願受」,喜歡是有代價的。明知道方向感不好,還允許自己變成一隻小白兔,走入深邃廣大的黑森林冒險,並得在遊戲時間內順利找到出口,只好對自己說:「自作孽,不可活」,要努力。


去年四月買了這本《非虛構寫作指南》工具書,肆無忌憚地貼上重點貼紙與畫上一條條螢光筆痕跡,表徵著自己的不足。學習的起端都是從模仿開始的,眼睛轉了一圈兵分二路地追溯過去,一方面回想之前雜誌出採訪時前輩怎麼做,另一方面想著書櫃裡誰的書最多,或者最常看誰的文字,綜合出一點心得,好像有點信心與頭緒了。


在書中作者強調,非虛構文類作品的核心—人味與溫度,要用文字把事情說得清晰有力。「好的寫作是有生氣的,」咦?我會不會還沒寫好就只剩下生氣?


「一個非虛構文類的作家,註定一次又一次地被丟進專業領域,你自然會擔心自己資歷不夠,無法寫出好看的故事。」當然呀!而且現在的我還不是作家,就得學習跟作家一樣處理要面對的,而且我不只擔心,是非常與焦慮。倘若遇到陌生的領域要把事情說清晰,還是得回歸到發問了。


「面對不同領域,誠懇面對是第一要件;如果一個專家不願意回答笨的問題,那是他的問題,不是你。」看到此,安心一大半,畢竟權威都這樣說了。再者,要在專家面前提出自以為是專業的問題,雙方都很尷尬吧。如果可以瞬間可以達到什麼,我肖想跟孔劉約會,這根本天方夜譚吧,哪有可能。所以,在專家面前表明:我就笨,嗯,尺(恥)度絕對沒問題。


「當你走進一個新的領域,需要一點信心時,請切記這一點:你最優秀的資歷,就是你自己。⋯⋯也請切記:你的任務或許不如你所想的那麼狹隘,過程通常都會觸及你學經歷中意想不到的角落,讓你可以發揮所長,拓展作品的範疇。只要陌生感少一點,你的恐懼也會跟著少一點。」


看著看著,眼眶自動補水了。對!沒有錯,權威懂得菜鳥的擔憂。為了減少陌生感,只好短時間內大量爬文閱讀,盡可能地多讀懂一點,時常覺得需要一下子活過一世紀的感覺。


「『追尋』是說故事時最古老的主題,是我們百聽不厭的信仰行動。⋯⋯『初衷』則是我們想用做寫來達成的使命,姑且稱之為作家的靈魂吧。」


我的初衷是什麼?想要記錄下這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脈絡,與背後各式各樣珍貴的人性展現。在任何產業與領域裡,大師在變成大師之前一定會有挫折以及與時代輝映交織的故事,他們怎麼突破與選擇?另外,該產業的翹楚就必須得是大師嗎?如果盡本分地做好份內工作,或對人生有其他別於其專業領域的嚮往與實踐,也應該是被肯定的生命樣態,不是嗎?


「寫作是連續的線形結構,邏輯是連接句子的黏著劑。⋯⋯這裡沒有跳躍式幻想或暗示真相的餘地,事實與歸納結論,才是這個家族的大家長。⋯⋯描述某個過程如何進行是有價值的,在於兩個理由:一是強迫你確定自己真的了解這個過程是如何進行的;二是強迫你帶領讀者,重新走過那些讓你了解過程的相同思考邏輯與歸納方法。最好的非虛構寫作,用以普及知識,造福社會大眾。⋯⋯你是通才,你的任務是要讓一般人都能夠了解他的工作。」


所以下筆時,一定要清楚記載之事與狀態的來龍去脈,如果自己不明白,更別想讀者會從你的文字知道;為了這個知道,遇到疑惑時得經常停筆,發揮偵探精神爬梳蛛絲馬跡得到答案。有時,得知道那時代發生什麼象徵性大事;有時,得借用別人的著作加以旁證;更甚,開了N個網頁為了應證一個關鍵點存在的年份。


寫完的第一次往往是對抗大魔王的開始。在對文章進行整形醫美時,首先會先讀念文稿,傾聽文字組合出來的節奏與聲韻,因為入稿時,每個遣詞用字都是自我(筆者)的延伸,「記得,那些你平常說話時不會說的話,可千萬別寫出來。」如果平時不閱讀古典文學,突然冒出吾愛卿卿之類故意的文藝腔,痾,那一定有毛病。畢竟,我筆寫我口,我口從我心。


讀誦的同時,也思考著修整與字句銜接的邏輯與通暢度,順著時間軸走是使讀者易於跟隨故事發展的保險做法。刪減調整是下筆之後第二燒腦的,三不五時的就要問自己:「這句話可以再精簡嗎?」在簡單下保有不變的意義與氣味,才是最難的。常在刪減組合之中,歪著頭盯著螢幕,一口從早上到天黑的咖啡,坐到雙腿浮腫,最後連貓都不理人地先睡去。


就在這近半年來不斷練習非虛構寫作,記錄所得。由衷感謝命運四方善緣的安排,讓我有幸經歷這一題。


不期待自己會變成作家,如果夠幸運,有機會可以成為文字工作者就好。即使是「視覺搶先」的時代,文字,沒有隨著科技進步而隨之滅亡。文字是符號,即是闡述紀錄與象徵,除非人類都不再需要溝通、不再需要文明,否則文字永遠都會存在,也會被使用。一這樣想,覺得自以為是的堅持好像還是有用的。藉著這篇心得報告,告別近一年的焦慮。接下來就是,好好消化想讀的書了,減少「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扼腕與挫敗。


「死亡沒什麼大不了的,活著才需要技巧。」在這個疫情下,這句話更顯得有意義了。從左邊食指背冒出的發癢水泡,也就此安息了。



Comments


感謝您。

2025 © Monica Cat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