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阿洛《氣息》



某日隨性選了廣播節目來聽,順著訪談內容竟不知不覺地起雞皮疙瘩之外,眼睛還不中用地微濕了。查明專輯資訊後在2019年底入手。


「這一路,音樂就是一條路,像祖先曾經航行的紋路一樣。」這摘自專輯內文的一段話,揭示了專輯的起源。以台灣為出發點,以語言的根為指引方向,透過南島語系的脈絡,找到了集結於專輯裡演出的跨國音樂人,大家共聚一堂激盪的作品。


同屬於南島語系的紐西蘭毛利人最著名的「碰鼻禮」,藉由彼此出於體的呼吸,皮膚受器接收這溫熱的吹拂、記錄了感覺,再由神經直導訊息送至大腦,就此,確認了對方的存在,這就是氣息。專輯內文寫著:「此時此刻,我們的靈魂透過氣息的交換,確認了彼此的生存領域、山川以及氏族。」就是氣息的深意。記得當時專訪說到此,彷彿一股微熱電流經過全身的感動著。


以〈氣息〉同名歌曲作為專輯開場,是充滿希望明亮之感的點題曲,就像是個有機體,經過了大地之母的吹拂下誕生。有了呼吸,有了生存跡象而開始一趟生命旅程。那神秘又迷人的低音在整首歌曲裡穿插起伏,像極了吐納起伏音感化,擁有如大海般一望無際的弧度,溫柔地包裹著作品。


〈回家吧孩子〉感性出發,聲調猶如母親慈愛的關懷,讓人不禁慢下手邊動作細細聽著感受那溫暖。間奏的吉他聲響好聽又覺得熟悉,翻開手冊一看,原來是出自指彈吉他好手保卜之作;〈Radiwen no mita唱自己的歌〉充滿南方島嶼熱情,和音低音真好聽。用著輕快旋律來討論著為何歌唱,歌詞釋義看著讀著意外地發現,那心中多年鮮少對人說的疑惑就此被回應了,甚至答案跟心中預設的接近,真是驚喜也是意外的收穫。


〈Mipaliw換工歌〉曲風有美國西部鄉村風味,中間穿插以阿美族「歐嗨央」的歡呼巧妙地融合於歌曲裡,像是牛仔騎在馬背上的叫囂聲,做了跨界文化的音樂風俗彩繪,有趣。隨著音樂搭上時光機重返單純50、60年代,腦中立即浮現出熟悉如電影般的畫面:人們在結束一天忙碌農務,在晚飯過後左鄰右舍同聚在庭院,大夥兒輪流歡唱跳舞娛樂著,慰勞白日的辛勞並為了明天的美好而期待。


在這專輯裡,不得不提〈Itini itira這裡,那裡〉,因為這正是語言牽起千里之外看似無關、卻是隱藏文化脈絡下找到彼此關聯的證明,以音樂記錄這求證的血緣之旅,也是冥冥之中的引領。


就在反覆看著專輯封面時,眼前的長髮大眼美女越發覺得好像見過(搔頭),才驚覺發現她是電影《太陽的孩子》裡,反諷自己曾為了一口字正腔圓的國語,而感到驕傲的原住民族女記者呀。若參與過任何的形式作品也是一種意念執行的話,那這張作品的誕生也或許就如她所飾演的角色,意識到自身立命的文化認同而積極努力守護心中的最寶貝,一旦失去就無法挽回了。


面對完全不懂的語言音樂作品,我習慣先聽整體的音律、鋪成、調理,感受歌聲裡的訊息和情感,反覆聽著並記錄自己喜歡的、發現的,或整理從中得到的疑問去找答案等,然後再彙整成心得。這樣的過程像旅行時滿懷的好奇,進入一種單純的探險狀態,這樣才有辦法與作品裡訊息相遇。這篇聽後感在敲打之時,好幾度寫著寫著就不知不覺昏睡,然後清爽地在早晨醒來(傻笑),似乎這次理解接收到的訊息,非得要先在睡夢裡進行一種腦波洗禮混合才行。


「如果你曾經被大地療癒過,來聽這張專輯的話會有感吧⋯⋯」心中自以為是的喃喃自語。


最後借用一位翻譯工作者暨音樂品味家(後者是我私加的)自我介紹裡的一句話,來為這次心得劃下句點,也是提醒自己:


「我很不喜歡人家把世界音樂當異國情調消費,因為最終,那是一個民族與天地、自我的對話。」—何穎怡。


與你分享 Ado 阿洛 的專輯 =)


-


Ado阿洛《Sasela'an 氣息》南島概念專輯 MV




Comments


感謝您。

2025 © Monica Cat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