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編輯四月份雜誌之故,接觸了六神磊磊著作《翻牆讀唐詩》,看不到一頁就決定收編入庫。他那用淺白幽默加上類戲劇的旁白方式,輕鬆解析了唐詩與其詩人的歷史背景,讓唐詩的解讀不再只是枯燥無聊的艱深字意,且更深入瞭解其意涵與當時的史蹟,很精彩、輕鬆入口沒負擔。
有空就翻一下幾頁,吃早餐的片刻邊吃邊看,是轉換忙碌情緒也是充電。看著看著,讀到章節「唐詩的寒武紀」時,腦袋竟然閃過了一個畫面跟曲調!定神仔細回想那畫面跟旋律,那是一段已經埋葬在體內長達30多年的歌曲!沒錯,我跟這首歌第一次親密接觸時就是在____(自行填空)!到現在還能哼上幾句呢~
「怒髮衝冠 憑欄處 瀟瀟雨歇」是年幼時跟著父親一起看布袋戲時的歌曲——岳飛《滿江紅》,演唱者是西卿。是個轟動武林、驚動萬教、萬人空巷、只為了守在電視機前,看著史豔文如何與藏鏡人解決恩怨的年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NoNwtvHC0
在早期物資娛樂貧乏,戲曲不單扛起這責任以外,還肩負教育意義。〈滿江紅〉如此慷慨激昂的史詩,搭配西卿厚實且斷句肯定的唱法,以及澎湃赴義的音樂,絕配!順帶一提,西卿演唱了大量的黃俊雄布袋戲之系列主題曲,最被人津津樂道且成為其招牌的,莫過於〈苦海女神龍〉此歌,連帶捧紅了同名的布袋戲作品。
布袋戲以閩南話為基底,而閩南話構成的音韻有八音,閩南語在台灣常被稱為「台語」。專攻中國語文學的朋友曾閒聊說起,古人的詩詞音律平仄,要用閩南語來讀才能更顯風味,感受其字韻巧妙,因為那時都是講閩南語。
布袋戲裡的台詞都是以閩南語為主,且閩南語還有分文言文唸法與白話文唸法。八音組成的閩南語跟五音組成的普通話,在唸唱時,其實閩南話更顯風雅細緻。
詩跟歌都需要音韻組成,仔細想想,音樂在生活中其實無所不在,才會有某些人講話起來特別好聽。
以詩入歌,或許在更早的年代就有了,但是能朗朗上口、廣為流傳的恐怕不多。我想最經典的「以詩入歌」,莫過於鄧麗君所演唱的〈但願人長久〉,是宋代大文豪蘇軾的《水調歌頭》,作曲人為知名音樂家梁弘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qBqMA6rcQ
詩詞,有白話文學無法抵達的意境,更講求字意精準,與讀音組成的韻律節奏,更是一種極簡風格的表現,也就是Less is more. 這樣一想,哇,詩詞很現代呢!
日前去國家音樂廳欣賞胡德夫老師的音樂會,其中一首作品《來甦‧秋思》更是以詩入歌的昇華版。「秋思」,是源自於元朝詩人,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來甦」是來自排灣族千年古謠,唱著思念惆悵,兩者不同時空不同民族文化結合所融合的動人作品。
https://youtu.be/PQbDzwZCrnc
能穿越千年的藝術,隨著時間洗鍊只會更顯其尊貴難得。在過於淺白浮濫的詞彙語言中,詩成了救贖,有了深度、有了意境。而詩因為有歌的結合,顯其美而難以被切割。若能欣賞詩,也是一種對於音樂不同層次的理解與感受。
Comments